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濕疹 Eczema

這是我一年多前寫給客人的,今天再拿出來分享 :

濕疹並不是發炎或炎症,是一種身體內失調和過敏症狀。
 
有很多小朋友本身欠缺一些自我應有的物質,便較容易抵擋不住外來刺激,例如,欠缺好的脂肪酸;但也有可能是某一種物質過多而比例失衡;而有些側是傳自父母,有些是關乎所食的東西 (包括奶粉),也有是因為環境過多的化學物質,例如來自柔順劑,消毒劑...........

在身體內經常性地受到外來刺激,負荷不了,便會變成"過度反應",系統便會錯誤地過敏。 有太多人時常把皮膚問題和身體問題分開,皮膚便用皮膚藥品,再次提醒,除了病毒和感染,皮膚出現症狀是因為身體出了問題,無法正常地排走或對抗外來攻擊。

而大部份小朋友踏入少年便會更加惡化,因為,他們不會聽從勸告,喜愛吃最不該吃的東西,這樣再吃3數年,惡化到頸部時,就會時時喉嚨發炎,咀唇四圍也會出現症狀,再跟著眼四週也會開始出現問題..........這時候,發炎的症狀,便會不單在外,也會在身體內各處也有。

西藥只不過是把症狀表面改善,從來沒有真正處理主因。 而不論中西醫,也有會說 "是無得醫"。 所以,人人也跟著說,是無得醫...........

對這樣的一句,我最初是很反感,可是,到最近,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些醫生會如此地不負責任,原因真的很簡單,有些病患,必須病人配合,改變生活方式,飲食方式才可以。 所以,為免這些病患者自己不良的生活飲食照舊,影響了用藥的療效,倒轉來投訴其醫術,便簡單點說 "無得醫的" "無得斷尾的"。 甚麼重症,我也有聽聞過,被醫生判了最多只得3年命,也有已被送到最終療養院........他們最後健康地活下來,就是把生活和飲食習慣完全改變。 所以,不要相信 "無得醫"這三個字,而是要您自己肯不肯去醫,醫您的不單是醫生,最重要的還有您自己。

我最近接觸過乾性濕疹的人,而我也曾出現過症狀約2個月,症狀是非常乾燥和脫皮,會痕癢。 在當中,尤其是長年累月的患者,最重要的,便是要戒口,任何刺激的食物也要戒,除了大家熟悉的辣,致炎的食物如牛,海鮮,還包括酸性,更包括甜品!!!!    對,甜品也不可!!!!

最不能吃的是 :
芒果,魚生,牛, 海鮮,筍,鵝,芋頭,雞和雞湯,煮餸時用的雞湯和雞粉,魚湯,街外的魚蛋粉麵類,辛辣和生冷食物

少吃的包括 :
芥蘭,無激素的雞 (最好也在初時不吃),即食麵的調味 (若真的要落,便減少,不要落成包),所有生果 (蘋果除外),菌類

嚴重的,要絕戒頭3-6個月 (視乎情況),後可吃少許,但要分開,例如牛一星期吃一至兩次,如是者再過6-12個月。

這樣,讓神經和免疫也平靜,不會過 "high",配合服中藥調理身體才真正的解決到問題所在。

很多人會告訴我,他的小朋友不吃這樣那樣...........

因為,我身邊有個嚴重的患者,所以,我會煮飯餸她吃,而她本來平日不吃的東西,結果,我煮的她也說好吃。我想說的是,您子女不吃的東西,只要您去改變煮法,他們便有可能接受。 請您們為了他們多點找尋不同煮法,就算是瓜菜類,豬肉,真的有很多不同煮法的。

而外用的,我調配過的東西中,發現,gel 狀的不可以,因為開始時會止痕,但好快變乾 (尤其是最多患的乾性濕疹);油不舒服,因為塗了一段短時間,便會開始痕痕的,最好是 cream,但內裡一定要有 butter。 而 eo 方面,必須加入沒藥,效果真的會很明顯,其他可用的油包括 : 月見草,琉璃苣,瓊艾海棠,廣蒮香,野生甘菊,摩洛哥藍艾菊,羅馬甘菊,岩玫瑰,野地百里香 (少量),香蜂草,檸檬馬邊草,古巴香脂,胡蘿蔔籽,薰衣草。
切記,初初覺得好點,但當塗到中段,就會覺得好像塗極都差不多,不會好的,但是,不要停,繼續塗,也會好像好了,但很快變復發。都是同一個道理,表症好像痊癒,但內裡並未好番,我自己也試過,所以,不要以為沒有用,只是您停得太快,或用得太少。

他們所用的沖涼和洗頭用品,最好是手工皂,不要再用一般超市的,要盡天然的。 而洗衣,不要用柔順劑和消毒劑。 不加柔順劑,可加些小梳打。 不要用太熱的熱水沖涼洗頭。

還有的是,別以為煲耐火湯便一定好,尤其是那些進補的,別以為是欠補甚麼才有濕疹,而且,千萬別翻煲耐火湯,很多人煲了湯,都會在第二天翻煲繼續飲,這個是完全錯誤,第二天再飲的只是垃圾來的。 加高熱的食物也盡量不要,例如蛋糕餅干,因為把牛油高溫加熱後,就是反式脂肪,對身體只有害無益。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認識紫外線和防曬 UV & Sunblock

很多人只會把紫外線聯想到皮膚變黃變黑和有斑,卻不知道不同的紫外線對我們會做成不同的破壞。
陽光中有紅外線輻射,佔陽光比例40%,雖然不會直接有害,但是它可達皮下組織,也會間接性使皮膚提早老化增加皮膚色素抑制自癒能力,也會做成紅斑。

跟著,就是可見光,波長400-700nm,同樣能到達皮下組織,可擾亂皮膚的新陳代謝使基因不協調做成光線過敏。

影響我們最大的是 UVA,它就在可見光的外層,波長315-400nm,完全穿透大氣層,也是佔紫外線中最大比例,可到達我們的真皮層,損害皮膚基因引致光敏反應做成老人斑破壞骨膠原、使皮膚鬆馳和產生皺紋,嚴重的更會做成皮膚癌。 它日間波動甚少,每天日出到日落,就算是陰天也存在著 (雲層最多只可阻礙約20%的紫外線),它更可穿透玻璃直達室內,也可增強 UVB 對我們的傷害,所以,破壞力最強。 而我們的防曬裡的PA值,便是抵抗 UVA 的指數,購買防曬品時便要注意,除 SPF或防 UVB外,必須也有註明可防 UVA 或是有 PA 的字樣。

UVB 波長是 280-315nm,可到達表皮層,除了使皮膚曬傷發紅和變黑外,會使皮膚角質化 (這是為什麼您們見到經常暴曬的人皮膚會厚厚的)使皮膚變得暗啞提早老化、形成皺紋,做成黑色素腫瘤,其一是我們並不知道的是可以破壞免疫細胞。 我們在防曬品看到的 SPF,全名是 Sun Protection Factor, 便是阻延 UVB 對皮膚做成傷害的時間,皮膚在沒有塗防曬可以抵禦 15-20分鐘,所以,便會以15分鐘作為單位,如果防曬品標明 SPF30, 便以 30 x 15,得出是 7.5小時防止 UVB 的傷害。 可是,不要單以這個為標準,還得看後面的「+」符號。

另一種可嚴重傷害皮膚的紫外線是 UVC,波長是 100-280nm,幸好,它被大氣層吸收殆盡,因此對我們並沒有做成問題,不過,已有報導,澳洲和南極部分的臭氧層已出現破穿,我們真的要致力做好環保,救救地球和我們自己了!

防曬品需要有一定的厚度,美國 FDA定為份量該是每1cm便要有2mg,而一般人也不愛那厚笠感,塗得太薄,平均只塗抹了大約1/4的建議份量,所以,想防曬做得好,該在塗完第一層後的幾分鐘內,多塗一次,用量大約是半茶匙,並於30分鐘後才外出。 而防曬品的SPF PA 後面的 +」 符號,代表2小時為基數,若見到2+,便是需要每4小時補搽防曬一次。 可是,汗水或其他磨擦也會減低防曬品的效能,所以,一般該縮短時間便要補搽。

防曬品分為吸收性和反射性:
吸收性是化合物,雖是水溶性,較薄,塗後不易察覺,可是,較易引起皮膚敏感。 成份包括 Oxybenzone (Benophenone 3)2-ethylhexl para-methoxycinnamateIsoamyl Methoxycinnamate4-tert-butyl-4-methoxydibenzoylmethane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等等。美國環境小組提出過,Oxybenzone (Benophenone 3) 除了容易致敏,亦可能影響人體荷爾蒙,建議避免使用。
而反射性又稱物理性,以礦物質在皮膚上形成反射性層,把紫外光反射出去,主要成份是 Zinc Oxide, Titanium Dioxide, 除可反射 UVA UVB 外,更可以反射到太陽的可見光和紅外線輻射,而較少引起皮膚過敏現象。 不好的是塗後會呈白,也較厚。
市面上也有兩者合併的防曬品。

現在,有些防曬品較薄和沒有白色層,有可能是所用的防曬分子較細小,甚至用納米粒子但卻沒有表明在標籤上。 雖然,較多研究指出,正常皮膚狀態下,就算用了納米粒子,也不會滲入皮膚,不過,在皮膚受損 (例如暗瘡濕疹傷口……)或多番屈曲動作下,則不能排除這些粒子可滲入皮膚,雖然,暫時從科學研究顯示,未有甚麼實據證明這些物質即使滲入人體,對我們有甚麼嚴重影響,不過,澳洲和歐盟的藥品局和消委會,也保持觀察態度。可是,從我們人體的角度來看,本來是反射性的物質,就像異物的進入人體,長遠來看,相信還是會對我們做成影響。 而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納米粒子,因為被廣泛地用於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品,有可能最終會進入污水和泥土,因而對食物鍊和生態環境做成問題。

而市面更出現了粉劑和噴霧裝的防曬品,可是,這個真的建議大家不要使用,尤其是小童,因為,Zinc Oxide Titanium Dioxide,經呼吸吸入後,會可能損害肺部組織。

不要盲目地以為防曬度高的便一定好,反而會容易引起皮膚敏感和毛孔閉塞,一般有30度的防曬品,也可應付到日常需要。 流汗、代謝、磨擦、揮發、天氣等影響下,就算再高度數並不代表無需補搽。

很多人也希望在面霜添加防曬品,又或是在防曬品兼備各樣護膚功能,可是,請大家在用心細想,本來就是要在皮膚面形成保護層去阻斷紫外線入侵,它是不是該在皮膚底層裏做美白工作?  所以,請在您的護膚品裡要求滿足您想要的,別再旨意於防曬品。

雖然該讓嬰孩和兒童曬曬太陽,但仍要注意切勿暴曬。 對於小孩來說,只要有一次的曬傷出現水泡,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便增加一倍。

最後要提一提的是,用過防曬後,便必需要用卸妝油或乳霜去卸妝後再多洗面一次,卸妝品若是水性重的 (如水質或 gel ),是不能洗掉防曬品。 也不要以為用有防紫外線的傘便可以阻擋得到,別忘了光可以反射啊!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Paraben 真的那麼可怕嗎?

這個題目本來已想說說很久了,之前,看到新聞說 Paraben 問題,便再刺激起我要解說的意欲,大家是不是真的需要人云亦云去說,有 Paraben 就不能用,有 Paraben 就會致癌?!

大家在很多日常用品、個人護理品、化妝品的成份也會看到有很多不同的 Paraben 尾在最後,包括 MethylparabenEthylparabenPropylparabenIsopropylparabenButylparabenIsobutylparaben, Benzylparaben

您們只聽說過它是種防腐劑,其實,它抗菌範圍廣,而且穩定性高,任何 ph 值也不會受影響,危險性低,而應用不同的種類是因為有些是較適合用於水性產品 (例如沐浴露洗髮水精華素)有些則偏向於脂性產品 (如面霜,乳液),而抗菌性也有不同 限制用量是單一 Paraben 0.4%,而混合的話,總值不能超過 0.8%.  那麼,我們以統一15ml/g的東西來算 (其實有些也不會那麼多,如眼霜面霜等根本不會用到 15g)Paraben 的最多量只有0.12g,就算我們每天用洗手液洗8次手洗髮水、沖涼液、護膚品……等等,以總共當20/種來算,那每天也只有2.4g。

研究護膚品成份並不是最近的,外國更是沒有間斷地研究,當中也曾像這個新聞所說,有致癌又或是影響精子等,而其間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有詳盡數據報告去質疑這些報導。 再者,我們收到這樣的報告時,有沒有注意他們測試的用量? 如果要把抽起那部份,再大量注射去研究,又是不是我們真的每天承受的份量? 再加上,一般洗潔的東西,會停留在皮膚而被吸收又沒有被身體代謝除去的又會剩下多少?

任何佔有水份的產品 (純露/花水除外),便必需要抗菌劑。 雖然現在有說葡萄籽萃取(grapefruit seed extract)是全天然的抗菌劑,可是,並沒有甚麼實質理據,而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外國報告指出,這只是有抗氧化作用,所以,我對此,並不會絕對的信任。 而精油不是有很多也抗菌嗎?可是,這要針對在甚麼種類的細菌,還有要考慮的是時間、環境和用量,我們製作了的消毒噴手液,也不會只噴一次,整天也可以防止細菌罷,那一大瓶水性品,放在潮濕陰暗的浴室裡,便是所有不同種類的細菌最愛地方。維他命E, 迷迭香萃取(rosemary extract),苦棟萃取(neem extract) 這類都只是可以幫助油性東西防腐,並不能對抗所有種類的細菌。

為什麼大家仍會看到一些號稱全天然但非全油類的產品?  

那麼,要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報稱所有成份,還是,只是比較主要的成份。 其次,他們有沒有 fragrance 字眼? 就這個字裡面也可包含了防腐抗菌劑的。 而也有是,他們所用的天然萃取 extracts,本身製造時已加入防腐抗菌劑,而為了逃避顯示在成份表,他們就訴說,這只是那萃取液的輔助品,並不是直接加在所製的貨品裡!! 而有些說經過測試,您們有沒有留意,那是國際標準還是只是他們公司自己的測試?

總結來說,防腐/抗菌劑用量過多對皮膚和身體不好,不過,大家試想想,天天冒險用些有各類細菌的東西,又不會對我們有壞的影響嗎?!

我對產品上有些化學劑或是合成劑,並不會即時便說不好,反而是看看會否有很多都只是做成對皮膚有良好的質感 (例如柔滑感、光亮感),真正對皮膚有益的卻少之又少。 大部份人用護膚品,也會在乎質感,所以,當中1-2種,也可接受的;而防腐抗菌類,那仍是自製 diy 的較好,因為,不同一般市場上的,貨運期在加上售賣期及最佳限期,最起碼就是3年,那抗菌防腐劑比例便相對地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