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濕疹 Eczema

這是我一年多前寫給客人的,今天再拿出來分享 :

濕疹並不是發炎或炎症,是一種身體內失調和過敏症狀。
 
有很多小朋友本身欠缺一些自我應有的物質,便較容易抵擋不住外來刺激,例如,欠缺好的脂肪酸;但也有可能是某一種物質過多而比例失衡;而有些側是傳自父母,有些是關乎所食的東西 (包括奶粉),也有是因為環境過多的化學物質,例如來自柔順劑,消毒劑...........

在身體內經常性地受到外來刺激,負荷不了,便會變成"過度反應",系統便會錯誤地過敏。 有太多人時常把皮膚問題和身體問題分開,皮膚便用皮膚藥品,再次提醒,除了病毒和感染,皮膚出現症狀是因為身體出了問題,無法正常地排走或對抗外來攻擊。

而大部份小朋友踏入少年便會更加惡化,因為,他們不會聽從勸告,喜愛吃最不該吃的東西,這樣再吃3數年,惡化到頸部時,就會時時喉嚨發炎,咀唇四圍也會出現症狀,再跟著眼四週也會開始出現問題..........這時候,發炎的症狀,便會不單在外,也會在身體內各處也有。

西藥只不過是把症狀表面改善,從來沒有真正處理主因。 而不論中西醫,也有會說 "是無得醫"。 所以,人人也跟著說,是無得醫...........

對這樣的一句,我最初是很反感,可是,到最近,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些醫生會如此地不負責任,原因真的很簡單,有些病患,必須病人配合,改變生活方式,飲食方式才可以。 所以,為免這些病患者自己不良的生活飲食照舊,影響了用藥的療效,倒轉來投訴其醫術,便簡單點說 "無得醫的" "無得斷尾的"。 甚麼重症,我也有聽聞過,被醫生判了最多只得3年命,也有已被送到最終療養院........他們最後健康地活下來,就是把生活和飲食習慣完全改變。 所以,不要相信 "無得醫"這三個字,而是要您自己肯不肯去醫,醫您的不單是醫生,最重要的還有您自己。

我最近接觸過乾性濕疹的人,而我也曾出現過症狀約2個月,症狀是非常乾燥和脫皮,會痕癢。 在當中,尤其是長年累月的患者,最重要的,便是要戒口,任何刺激的食物也要戒,除了大家熟悉的辣,致炎的食物如牛,海鮮,還包括酸性,更包括甜品!!!!    對,甜品也不可!!!!

最不能吃的是 :
芒果,魚生,牛, 海鮮,筍,鵝,芋頭,雞和雞湯,煮餸時用的雞湯和雞粉,魚湯,街外的魚蛋粉麵類,辛辣和生冷食物

少吃的包括 :
芥蘭,無激素的雞 (最好也在初時不吃),即食麵的調味 (若真的要落,便減少,不要落成包),所有生果 (蘋果除外),菌類

嚴重的,要絕戒頭3-6個月 (視乎情況),後可吃少許,但要分開,例如牛一星期吃一至兩次,如是者再過6-12個月。

這樣,讓神經和免疫也平靜,不會過 "high",配合服中藥調理身體才真正的解決到問題所在。

很多人會告訴我,他的小朋友不吃這樣那樣...........

因為,我身邊有個嚴重的患者,所以,我會煮飯餸她吃,而她本來平日不吃的東西,結果,我煮的她也說好吃。我想說的是,您子女不吃的東西,只要您去改變煮法,他們便有可能接受。 請您們為了他們多點找尋不同煮法,就算是瓜菜類,豬肉,真的有很多不同煮法的。

而外用的,我調配過的東西中,發現,gel 狀的不可以,因為開始時會止痕,但好快變乾 (尤其是最多患的乾性濕疹);油不舒服,因為塗了一段短時間,便會開始痕痕的,最好是 cream,但內裡一定要有 butter。 而 eo 方面,必須加入沒藥,效果真的會很明顯,其他可用的油包括 : 月見草,琉璃苣,瓊艾海棠,廣蒮香,野生甘菊,摩洛哥藍艾菊,羅馬甘菊,岩玫瑰,野地百里香 (少量),香蜂草,檸檬馬邊草,古巴香脂,胡蘿蔔籽,薰衣草。
切記,初初覺得好點,但當塗到中段,就會覺得好像塗極都差不多,不會好的,但是,不要停,繼續塗,也會好像好了,但很快變復發。都是同一個道理,表症好像痊癒,但內裡並未好番,我自己也試過,所以,不要以為沒有用,只是您停得太快,或用得太少。

他們所用的沖涼和洗頭用品,最好是手工皂,不要再用一般超市的,要盡天然的。 而洗衣,不要用柔順劑和消毒劑。 不加柔順劑,可加些小梳打。 不要用太熱的熱水沖涼洗頭。

還有的是,別以為煲耐火湯便一定好,尤其是那些進補的,別以為是欠補甚麼才有濕疹,而且,千萬別翻煲耐火湯,很多人煲了湯,都會在第二天翻煲繼續飲,這個是完全錯誤,第二天再飲的只是垃圾來的。 加高熱的食物也盡量不要,例如蛋糕餅干,因為把牛油高溫加熱後,就是反式脂肪,對身體只有害無益。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認識紫外線和防曬 UV & Sunblock

很多人只會把紫外線聯想到皮膚變黃變黑和有斑,卻不知道不同的紫外線對我們會做成不同的破壞。
陽光中有紅外線輻射,佔陽光比例40%,雖然不會直接有害,但是它可達皮下組織,也會間接性使皮膚提早老化增加皮膚色素抑制自癒能力,也會做成紅斑。

跟著,就是可見光,波長400-700nm,同樣能到達皮下組織,可擾亂皮膚的新陳代謝使基因不協調做成光線過敏。

影響我們最大的是 UVA,它就在可見光的外層,波長315-400nm,完全穿透大氣層,也是佔紫外線中最大比例,可到達我們的真皮層,損害皮膚基因引致光敏反應做成老人斑破壞骨膠原、使皮膚鬆馳和產生皺紋,嚴重的更會做成皮膚癌。 它日間波動甚少,每天日出到日落,就算是陰天也存在著 (雲層最多只可阻礙約20%的紫外線),它更可穿透玻璃直達室內,也可增強 UVB 對我們的傷害,所以,破壞力最強。 而我們的防曬裡的PA值,便是抵抗 UVA 的指數,購買防曬品時便要注意,除 SPF或防 UVB外,必須也有註明可防 UVA 或是有 PA 的字樣。

UVB 波長是 280-315nm,可到達表皮層,除了使皮膚曬傷發紅和變黑外,會使皮膚角質化 (這是為什麼您們見到經常暴曬的人皮膚會厚厚的)使皮膚變得暗啞提早老化、形成皺紋,做成黑色素腫瘤,其一是我們並不知道的是可以破壞免疫細胞。 我們在防曬品看到的 SPF,全名是 Sun Protection Factor, 便是阻延 UVB 對皮膚做成傷害的時間,皮膚在沒有塗防曬可以抵禦 15-20分鐘,所以,便會以15分鐘作為單位,如果防曬品標明 SPF30, 便以 30 x 15,得出是 7.5小時防止 UVB 的傷害。 可是,不要單以這個為標準,還得看後面的「+」符號。

另一種可嚴重傷害皮膚的紫外線是 UVC,波長是 100-280nm,幸好,它被大氣層吸收殆盡,因此對我們並沒有做成問題,不過,已有報導,澳洲和南極部分的臭氧層已出現破穿,我們真的要致力做好環保,救救地球和我們自己了!

防曬品需要有一定的厚度,美國 FDA定為份量該是每1cm便要有2mg,而一般人也不愛那厚笠感,塗得太薄,平均只塗抹了大約1/4的建議份量,所以,想防曬做得好,該在塗完第一層後的幾分鐘內,多塗一次,用量大約是半茶匙,並於30分鐘後才外出。 而防曬品的SPF PA 後面的 +」 符號,代表2小時為基數,若見到2+,便是需要每4小時補搽防曬一次。 可是,汗水或其他磨擦也會減低防曬品的效能,所以,一般該縮短時間便要補搽。

防曬品分為吸收性和反射性:
吸收性是化合物,雖是水溶性,較薄,塗後不易察覺,可是,較易引起皮膚敏感。 成份包括 Oxybenzone (Benophenone 3)2-ethylhexl para-methoxycinnamateIsoamyl Methoxycinnamate4-tert-butyl-4-methoxydibenzoylmethane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等等。美國環境小組提出過,Oxybenzone (Benophenone 3) 除了容易致敏,亦可能影響人體荷爾蒙,建議避免使用。
而反射性又稱物理性,以礦物質在皮膚上形成反射性層,把紫外光反射出去,主要成份是 Zinc Oxide, Titanium Dioxide, 除可反射 UVA UVB 外,更可以反射到太陽的可見光和紅外線輻射,而較少引起皮膚過敏現象。 不好的是塗後會呈白,也較厚。
市面上也有兩者合併的防曬品。

現在,有些防曬品較薄和沒有白色層,有可能是所用的防曬分子較細小,甚至用納米粒子但卻沒有表明在標籤上。 雖然,較多研究指出,正常皮膚狀態下,就算用了納米粒子,也不會滲入皮膚,不過,在皮膚受損 (例如暗瘡濕疹傷口……)或多番屈曲動作下,則不能排除這些粒子可滲入皮膚,雖然,暫時從科學研究顯示,未有甚麼實據證明這些物質即使滲入人體,對我們有甚麼嚴重影響,不過,澳洲和歐盟的藥品局和消委會,也保持觀察態度。可是,從我們人體的角度來看,本來是反射性的物質,就像異物的進入人體,長遠來看,相信還是會對我們做成影響。 而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納米粒子,因為被廣泛地用於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品,有可能最終會進入污水和泥土,因而對食物鍊和生態環境做成問題。

而市面更出現了粉劑和噴霧裝的防曬品,可是,這個真的建議大家不要使用,尤其是小童,因為,Zinc Oxide Titanium Dioxide,經呼吸吸入後,會可能損害肺部組織。

不要盲目地以為防曬度高的便一定好,反而會容易引起皮膚敏感和毛孔閉塞,一般有30度的防曬品,也可應付到日常需要。 流汗、代謝、磨擦、揮發、天氣等影響下,就算再高度數並不代表無需補搽。

很多人也希望在面霜添加防曬品,又或是在防曬品兼備各樣護膚功能,可是,請大家在用心細想,本來就是要在皮膚面形成保護層去阻斷紫外線入侵,它是不是該在皮膚底層裏做美白工作?  所以,請在您的護膚品裡要求滿足您想要的,別再旨意於防曬品。

雖然該讓嬰孩和兒童曬曬太陽,但仍要注意切勿暴曬。 對於小孩來說,只要有一次的曬傷出現水泡,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便增加一倍。

最後要提一提的是,用過防曬後,便必需要用卸妝油或乳霜去卸妝後再多洗面一次,卸妝品若是水性重的 (如水質或 gel ),是不能洗掉防曬品。 也不要以為用有防紫外線的傘便可以阻擋得到,別忘了光可以反射啊!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Paraben 真的那麼可怕嗎?

這個題目本來已想說說很久了,之前,看到新聞說 Paraben 問題,便再刺激起我要解說的意欲,大家是不是真的需要人云亦云去說,有 Paraben 就不能用,有 Paraben 就會致癌?!

大家在很多日常用品、個人護理品、化妝品的成份也會看到有很多不同的 Paraben 尾在最後,包括 MethylparabenEthylparabenPropylparabenIsopropylparabenButylparabenIsobutylparaben, Benzylparaben

您們只聽說過它是種防腐劑,其實,它抗菌範圍廣,而且穩定性高,任何 ph 值也不會受影響,危險性低,而應用不同的種類是因為有些是較適合用於水性產品 (例如沐浴露洗髮水精華素)有些則偏向於脂性產品 (如面霜,乳液),而抗菌性也有不同 限制用量是單一 Paraben 0.4%,而混合的話,總值不能超過 0.8%.  那麼,我們以統一15ml/g的東西來算 (其實有些也不會那麼多,如眼霜面霜等根本不會用到 15g)Paraben 的最多量只有0.12g,就算我們每天用洗手液洗8次手洗髮水、沖涼液、護膚品……等等,以總共當20/種來算,那每天也只有2.4g。

研究護膚品成份並不是最近的,外國更是沒有間斷地研究,當中也曾像這個新聞所說,有致癌又或是影響精子等,而其間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有詳盡數據報告去質疑這些報導。 再者,我們收到這樣的報告時,有沒有注意他們測試的用量? 如果要把抽起那部份,再大量注射去研究,又是不是我們真的每天承受的份量? 再加上,一般洗潔的東西,會停留在皮膚而被吸收又沒有被身體代謝除去的又會剩下多少?

任何佔有水份的產品 (純露/花水除外),便必需要抗菌劑。 雖然現在有說葡萄籽萃取(grapefruit seed extract)是全天然的抗菌劑,可是,並沒有甚麼實質理據,而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外國報告指出,這只是有抗氧化作用,所以,我對此,並不會絕對的信任。 而精油不是有很多也抗菌嗎?可是,這要針對在甚麼種類的細菌,還有要考慮的是時間、環境和用量,我們製作了的消毒噴手液,也不會只噴一次,整天也可以防止細菌罷,那一大瓶水性品,放在潮濕陰暗的浴室裡,便是所有不同種類的細菌最愛地方。維他命E, 迷迭香萃取(rosemary extract),苦棟萃取(neem extract) 這類都只是可以幫助油性東西防腐,並不能對抗所有種類的細菌。

為什麼大家仍會看到一些號稱全天然但非全油類的產品?  

那麼,要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報稱所有成份,還是,只是比較主要的成份。 其次,他們有沒有 fragrance 字眼? 就這個字裡面也可包含了防腐抗菌劑的。 而也有是,他們所用的天然萃取 extracts,本身製造時已加入防腐抗菌劑,而為了逃避顯示在成份表,他們就訴說,這只是那萃取液的輔助品,並不是直接加在所製的貨品裡!! 而有些說經過測試,您們有沒有留意,那是國際標準還是只是他們公司自己的測試?

總結來說,防腐/抗菌劑用量過多對皮膚和身體不好,不過,大家試想想,天天冒險用些有各類細菌的東西,又不會對我們有壞的影響嗎?!

我對產品上有些化學劑或是合成劑,並不會即時便說不好,反而是看看會否有很多都只是做成對皮膚有良好的質感 (例如柔滑感、光亮感),真正對皮膚有益的卻少之又少。 大部份人用護膚品,也會在乎質感,所以,當中1-2種,也可接受的;而防腐抗菌類,那仍是自製 diy 的較好,因為,不同一般市場上的,貨運期在加上售賣期及最佳限期,最起碼就是3年,那抗菌防腐劑比例便相對地高了。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粉刺/白頭為甚麼老是在鼻翼 Whiteheads/Milium

當你發覺面上不平滑,特別係鼻翼兩邊佈滿了小白粒,磨砂完了第二晚又是那麼多,為什麼磨極也磨不走?!

這不是太髒,不是角質問題.......所以磨砂不能解決問題。

真正的原因,是皮膚太乾了,這些小白粒,在皮膚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會自動剝落/掉下,當皮膚太乾而毛孔也緊縮了,便會把這些新陳代謝的小白粒"啜"住,只要補充了水份和油份 ,2-3天便不會再有這樣的情況了。

所以,在夏天,很多人也只塗精華素,或只塗 gel 的,便需要加回 lotion or cream or oil 作最後把關,阻延水份流失啊!  (有些人會是連 oil 也不可以完全改善,因為 oil 分子相對於 lotion or cream 仍然較細)  所以,自己要留意自己皮膚狀況,不要只盲目聽從別人說法呀!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Microwave! Oh No!!!!

This is not new, but is the best I have ever found to explain how microwave destroy our health, worth to share :









Above is a Science fair project presented by a girl in a secondary school in Sussex .
 
In it she took filtered water and divided it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she heated to boiling in a pan on the stove, and the second part she heated to boiling in a microwave.

Then after cooling she used the water to water two identical plants to see if there would be any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 between the normal boiled water and the water boiled in a microwave.

She was thinking that the structure or energy of the water may be compromised by microwave.

As it turned out, even she was amazed at the difference, after the experiment which was repeated by her class mates a number of times and had the same result.
It has been known for some years that the problem with microwaved anything is not the radiation people used to worry about, it's how it corrupts the DNA in the food so the body can not
recognize it.

Microwaves don't work different ways on different substances. Whatever you put into the microwave suffers the same destructive process. Microwaves agitate the molecules to move faster and faster. This movement causes friction which denatures the original make-up of the substance.
It results in destroyed vitamins, minerals, proteins and generates the new stuff called radiolytic compounds, things that are not found in nature.
So the body wraps it in fat cells to protect itself from the dead food or it eliminates it fast. Think of all the Mothers heating up milk in these 'Safe' appliances. What about the nurse in Canada that warmed up blood for a transfusion patient and accidentally killed him when the blood went in dead. But the makers say it's safe. But proof is in the pictures of living plants dying!!!

FORENSIC RESEARCH DOCUMENT
Prepared By: William P. Kopp
A. R. E. C. Research Operations
TO61-7R10/10-77F05
RELEASE PRIORITY: CLASS I ROO1a


Ten Reasons to dispose off your Microwave Oven


From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wiss, Russian and German scientific clinical studies, we can no longer ignore the microwave oven sitting in our kitchen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one can conclude this article with the following:

1). Continually eating food processed from a microwave oven causes long term - permanent - brain damage by 'shorting out' electrical impulses in the brain [de-polarizing or de-magnetizing the brain tissue].

2). The human body cannot metabolize [break down] the unknown by-products created in microwaved food.


3). Male and female hormone production is shut down and/or altered by continually eating microwaved foods.

4).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d food by-products are residual [long term, permanent] within the human body.

5). Minerals, vitamins, and nutrients of all microwaved food is reduced or altered so that the human body gets little or no benefit, or the human body absorbs altered compounds that cannot be broken down.

6). The minerals in vegetables are altered into cancerous free radicals when cooked in microwave ovens.

7). Microwaved foods cause stomach and intestinal cancerous growths [tumours]. This may explain the rapidly increased rate of colon cancer in UK and America .

8). The prolonged eating of microwaved foods causes cancerous cells to increase in human blood.

9). Continual ingestion of microwaved food causes immune system deficiencies through lymph gland and blood serum alterations.

10). Eating microwaved food causes loss of memory, concentration, emotional instability, and a decrease of intelligence.